跳到主要內容
:::

實務案例教學

規劃依據

師資培育的主體性仍應著重於師資培育之歷程,也就是課程以及實習。因此,研究團隊欲利用現有研發成果,加強與師資培育主體性之連結,目標是將教師情境判斷測驗的試題,轉化為實務案例教學教案,將之融入於師資培育課程中。讓學生能透過題目與選項的展示與討論,了解資深優良教師會選擇使用的較佳做法及其原因,同時也了解不甚妥當的做法之所以不妥當的原由。此案例教學課程可視為是將資深教師之工作經驗具體地傳承至師資生,同時也能將教師情境判斷測驗的更大功效發揮出來。

研究團隊依據不同的情境實例,輔之以不同的教學模式來進行課程設計,期望能夠激發師資生對於各種教學現場情境之理解與思考,並深入了解各種做法的優點與缺失,進一步能夠學習現場優良教師在面對問題時的原則及想法。最終期待是師資生在進入教學現場、站上教室講台之際,都能夠是一個「準備度足夠」的人師。


設計介紹

研究團隊將教師情境判斷測驗之題目,與師資生在學校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理論加以融合,設計出包括中教、小教、幼教之實務案例教學教案。未來,特教教案也將加入。教案設計重點著重於後半部:促使學生在理解與歸納之後所產生的自我反思,進而能積極產生師資生自我增能的效果。

課程設計概念與教學活動設計圖示如下:

課程設計概念

課程以教師工作情境為主軸,除了加強理論連結,更導引學生以教師角色去思考。透過問題推演以及脈理解脈絡,期待帶來對既有知識的反思,產生自我增能的積極效果。

教學活動設計

運用短片切入課程主題。在案例分析中找出積極有效的解決方式。繼續拋出類似情境題,體認須同時顧及的面向及其影響。過程中讓同學能逐漸培養自我提升的能力。

課程特色

課程中包含了一般案例教學較為少見的成分:我們在課程中納入了題組式的思考,也就是與該情境問題相關的延伸情境,例如該問題對學生本人或是其他同學會產生的後續影響、問題觸及的層面等。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教育現場的問題從來不會單一發生,因此教師需要同時或持續處理並顧及的面向是多元且複雜的。在延伸情境中,藉由大量的互動與討論,讓學生試想如果「我是老師」,面臨問題時「我會怎麼做」,這樣的處理方式會產生什麼「影響」,以及我能做些什麼可以「避免產生此問題」…等。並輔以資深教師分享的相關建議、與實際現場心得,與師資生分享。

延伸思考的部分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更具體的體認,在面對相同問題之下,因為人/事/時/地/物的不同所產生的差異性,也將可能會影響到處理方式與步驟。在反覆辯證的過程當中,讓學生能逐漸養成隨時自我反思,追求自我成長、以及將理論知識融合應用在實務操作上的能力。期待藉由訓練學生的邏輯性思考、批判性思考、以及換位思考之過程中,讓準教師能更清楚描繪未來的職場圖像,更能提前儲備充足的應對能量。


施做歷程

自106學年度著手規劃以來,迄今每學年都安排進行實務案例教學課程,每場課程約2到3小時。就本課程設計與學校實際開課的內容之適配性來說,目前仍以「班級經營」的搭配程度最高,近期更擴展至實習返校座談,學生課堂反應熱烈。以下列出曾進行的實務案例教學課程:

各學年度施作歷程(106~113)

106學年中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選修課程「班級經營」1
中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程-「班級經營」A2
中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程-「班級經營」B3
107學年幼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選修課程「幼兒園班級經營與環境規劃」4
小教-臺北市立大學-教程-「班級經營」5
小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程-「學習評量」6
108學年

109學年
幼特教-臺北市立大學-特教系所選修課程「親師合作與家庭支援」7
小特教-臺北市立大學-特教系所選修課程「親師合作與家庭支援」8
幼特教-臺北市立大學-特教系所必修課程「特殊教育導論」9
小教-臺北市立大學-教程-「班級經營」10
小教-臺北市立大學-教程-「班級經營」11
中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程-「班級經營」A12
中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程-「班級經營」B13
中教-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程-「班級經營」14
小教-國立東華大學-教程-「班級經營」15
小教-臺北市立大學-教程-「班級經營」16
110學年中教-國立中央大學-實習返校座談17
中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返校座談18
中特-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系必修課程「特殊教育教學實習」19
小教-臺北市立大學-教程-「班級經營」20
中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程-「班級經營」B21
中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程-「班級經營」C22
111學年小教-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11學年度師資生教師教學實務案例講座(一)23
幼教-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11學年度師資生教師教學實務案例講座(二)24
特教-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11學年度師資生教師教學實務案例講座(三)25
小教-臺北市立大學-教程-「班級經營」26
小教-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11學年度師資生教師教學實務案例講座(四)27
112學年特教-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程_特教系大四_幼兒園特殊教育實習28
小教-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程_大四實習29
幼教-國立屏東大學-教程_A班(一)30
幼教-國立屏東大學-教程_B班(一)31
中教-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程_實習返校座談32
中教-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程_輔導原理與實務33
中教-朝陽科大-教程_分科教材教法34
幼教-國立屏東大學-教程_A班(二)35
幼教-國立屏東大學-教程_B班(二)36
小教-臺北市立大學-教程-「班級經營」37
小教-臺北市立大學-教程-「雙語班級經營」38
小教-臺北市立大學-教程-「班級經營」39
小教-臺北市立大學-教程-「雙語班級經營」40
113學年小教-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程-「自然領域教材教法」41
中教-東吳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實務案例分析與討論」42
小教-國立東華大學-「TAA施測與實務案例講座工作坊」(一)43
中教-國立東華大學-「TAA施測與實務案例講座工作坊」(二)44
小教-臺北市立大學-教程-「班級經營」45
小教-臺北市立大學-教程-「雙語班級經營」46
特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系「大一入門」47
中教-國立中央大學-實習返校座談48
小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TAA施測與實務案例講座工作坊」(一)49
中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TAA施測與實務案例講座工作坊」(二)50
中教-東吳大學-「教師專業發展」51

未來仍將持續開發新教案,嘗試融入更多元的課程進行方式,並且以更貼近師資生實務需求為發展方向。


學生回饋

每場實務案例教學課程也設計有回饋單請學生協助填寫。研究團隊針對學生回饋進行分析,截至112學年度上學期為止,共有948份有效回收。整體而言,認為課程「非常有幫助」及「還算有幫助」的同學,加總共佔94.5%,表示絕大多數學生是正向看待本課程;針對未來是否有興趣參加類似的課程,選擇「非常願意」與「有時間的話」的同學亦共佔91.9%,表示多數學生願意接受類似性質之教師情境判斷實務案例課程。

在開放題型之回饋方面,從學生的書寫當中整理出五項分類:「過去未曾有過的經驗」、「引發自我反思與改變」、「未來職場圖像具體化」、「希望能有專設課程」及「課堂建議與疑問」。分類及其定義如下所示:

實務案例教學學生課堂回饋單整理
分類 定義
過去未曾有過的經驗 有別於現有課堂上的經驗,包括內容、或思考方式等
引發自我反思與改變 促使自我思考,發現漏失或可改進之處,進而修正行為
未來職場圖像具體化 更加具體的理解教育現場實況,增加掌握度與反應能力
希望能有專設課程 期待能獲得更多此類內容與討論的機會
課堂建議與疑問 關於本課程進行方式與內容的建議,以及疑問

這些來自課堂學生的建議與反應,研究團隊都將納入往後實務教學案例設計時的修改依據,期待能帶給學生更積極的實質幫助。